? 近日,由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抓總研制的捷龍三號運載火箭在山東省海陽市近海海域點火升空,采用“一箭十星”的方式,將10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標志著2025年我國海上火箭發射取得“開門紅”。此舉對于我國商業航天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我國商業航天產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山東海陽海上發射基地已具備常態化發射能力,星際榮耀、藍箭航天、星河動力、天兵科技等多家民營火箭公司的“雙曲線”“朱雀”“谷神星”“天龍”等系列運載火箭發射任務捷報頻傳,在可回收重復使用、垂直起降技術、低成本和規模化生產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隨著發射能力的提升,我國衛星工廠也迎來投產、擴建熱潮。衛星互聯網領域的3個“萬星星座”組網計劃已經啟動,銀河航天、吉利衛星等分別建成了新一代衛星智能制造工廠,形成年產數百顆衛星的低成本批產能力,我國商業航天產業萬億級市場蓄勢待發。據統計,我國商業航天企業數量已達500余家,包括運載火箭企業約49家,衛星研制企業約141家,衛星營運企業約178家,衛星應用企業約154家。其中,北京作為我國航天事業的發源地,聚集了300余家商業航天企業,涵蓋了商業航天全產業鏈,形成了具有區域分工明確的“南箭北星”格局。
??目前,我國商業航天可以做到完全的技術自主,但與國際競爭對手相比,在火箭發射頻次和規模、可重復使用技術、衛星批量生產等技術水平上仍存在一定差距,尚未真正實現低成本、快速化部署大規模衛星星座的能力。此外,我國商業航天企業離真正的商業化還有較長的路要走,各經營主體的商業盈利模式仍未固定,在品牌認知度和國際市場渠道方面有待進一步拓展。未來,須政府、企業和市場緊密配合,多措并舉。
??政府要繼續扶持商業航天產業。優化行政監管機制,簡化火箭發射、頻率使用、衛星運營等活動審批流程,放寬審批要求,縮短審批時間。明確安全監管要求,通過法治手段維護相關經營主體權益,鼓勵社會資本有序參與各類航天活動,保障航天技術創新能力和智慧成果。加大產業扶持力度,對火箭可重復使用、衛星批量化生產等關鍵技術研發給予資金支持,拓寬商業航天融資通道,推動國家航天技術向民營企業轉讓,開放國家空間基礎設施給商業航天使用,鼓勵商業航天企業平等參與國家項目,完善政府采購商業航天產品和服務渠道,支持商業航天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
??企業要堅持商業化運作邏輯。商業航天企業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在政府訂單之外,積極拓展商業訂單來源,努力開拓國際市場份額。完善風險評估和控制體系,做好市場需求調研,充分考慮研發失敗、發射失利、衛星失效等各種風險,通過商業航天保險配套服務降低損失,并在核心業務之外嘗試拓展航天科普等多元化的盈利模式。
??還要充分激發產品服務的大眾應用場景。商業航天發展的目標是使航天產品和服務從“奢侈品”轉為“消費品”,將衛星應用嵌入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培育衛星應用服務企業,大力拓展衛星通信、衛星導航和衛星遙感的行業應用場景,培育商業航天在行政管理、應急通信、國土測繪、國家安全等領域的服務需求,研發制造消費級衛星通信設備、衛星互聯網終端,讓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商業航天帶來的發展福利和生活便利。(孔得建)
(來源:經濟日報)